热热闹闹拜年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热热闹闹拜年去
梁建军
1973年,是我读高中时的第一个春节。年前,同学们相约去给老师拜年,那是对老师一年辛勤付出的尊重和谢意,拜年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初一早晨,天还漆黑,就被妈妈叫醒,穿上妈妈准备好的过年衣裳,拿上爸爸买的鞭炮、二踢脚,哥几个一分,拿支香,点燃,就在家门口放了。院里鞭炮声、二踢脚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天空中火花不时闪现,浓浓的年味弥漫着大地。
小伙伴们陆续来到院里,男孩子成群结队,放炮、玩耍,比谁的炮多谁的炮响。天放亮,我们就结伴给邻居长辈拜年。院里20多户人家,逢门必进,拜个年,问声“过年好”,到处洋溢着喜悦和欢乐。邻里有小矛盾的,拜年一个问候,就翻篇了。回到家里,热气腾腾的饺子刚出锅,狼吞虎咽几口下肚,心早已飞到了同学们那里。
从家里骑车出来,先来到赵慷同学家,向伯父伯母祝声“春节快乐”,就和赵慷到周围的同学家拜年,同学们放假几天不见,就像久别重逢似的,很兴奋。女同学们见了面总是聊得很亲切、热烈,还会拉着对方的新衣服品评一番。男同学说着笑着,眼睛却瞅着同学家里的果盘。那时物资匮乏,家庭条件差的摆盘瓜子、水果糖、爆米花。条件好的就丰富一些,还有软糖、花生、油炸类等食物,我们会挑一些花生、油食、软糖吃。当时,水果糖凭号供应,每人供应几两,花生不在供应范围,有钱也难买到,所以总是“下得快”,遇上好客的阿姨,临走时给我们抓些糖果、花生,我们就半推半就地撑开了口袋。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同学家,果盘里还有用金纸包着的一个个圆球,不知是啥,也不好意思拿。同学给我拿过来,剥开金纸,是咖啡色的,放到嘴里,甜甜的,略有苦味,很好吃。同学看我迷茫的样子,告我那是朱古力,临走还给我拿了两个,我也没舍得全吃,回家还给了妈妈一块,也炫耀了一把。
附近同学集中得差不多了,我们就浩浩荡荡一群人,骑着自行车给班主任赵荣甫老师拜年,没车子的就让有车子的同学带上。赵老师住在五一百货大楼北面的一个院子里,很好找。来到老师家,赵老师一改往日的严肃,笑容满面地招呼大家,不时问寒问暖,询问寒假在家干什么?过年家里准备好了吧?看着老师和蔼慈祥的样子,我们心情也就放松了,不像刚进门那样拘谨,话匣子也打开了,叽叽喳喳的,家里一下热闹了许多。
从赵老师家出来,我们就继续出发,给其他老师拜年,一直到下午四五点钟才回到家里。后来,我们都参加工作了,给老师拜年成了我们的传统,并把正月初三定为给赵老师拜年的“法定”日子,直到老师永远离开我们。
现在,物资的丰富早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花生巧克力软糖已不再稀罕,但想起那浓浓的年味,拜年时温暖、红红火火的热闹氛围,总让人回味。
标签: 热热闹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