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高质量农业发展走上康庄大道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今年又是个丰收年!”6月2日,在阜阳市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合作社,一望无垠的麦田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种粮大户徐淙祥手指着连片的金黄麦田向记者介绍粮食长势情况。
粮食丰收难不难?有何秘诀?徐淙祥说,离不开“两强一增”。科学技术创新和机械化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硬实力。坚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让农业生产不再是单纯“靠天吃饭”。
(资料图)
太和县,徐淙祥介绍粮食长势情况
徐淙祥打了个比方,以无人机叶面喷肥技术为例,喷肥一次只要几元钱,一个生长期大概喷4次左右,但最终可以让小麦的亩穗数增长10%以上。
目前,徐淙祥的每亩小麦保持在50万穗左右,穗粒数40粒左右,千粒重达40克以上,小麦“三要素”协调发展。小麦平均亩产稳定在650公斤以上,高产年份突破800公斤。
作为有着几十年种粮经验的农业专家、种粮大户,徐淙祥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领办了农民合作社、创新工作室,带动农户上千人,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去年我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各乡镇成立了分会,全县30万亩小麦、20万亩大豆、10万亩夏玉米实现优质高产、节本增收。”徐淙祥说。
近年来,太和县积极贯彻“两强一增”,喊出“多种粮、种好粮上当标兵走在前”的响亮口号。当前,太和全县的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以当地小麦为原材料的小吃“太和板面”年营业收入达百亿元,口味独特,闻名全国。
番茄怎么吃?是当蔬菜和还是当水果?
在阜阳市颍东区的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试种大棚里,各色的番茄晶莹饱满、可爱诱人。
瓦大集团总经理刘志才告诉记者,他们的番茄有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口味各不相同。“我们的畅销品种瓦大1号番茄市场零售价每市斤15.8元。今年我们对瓦大小六系列十几个品种进行全面试种,共投入了2000万元进行研发种植。”
阜阳市颍东区,“瓦大”试种大棚里的新品种小六系列
在种质选育上投入如此多,究竟值不值得?在刘志才看来,种子堪比黄金,种质资源是作物新品种的源头,是现代农业企业竞争的核心之一。“经过精心选育的优质品种才能在市场上胜出并获得顾客认可,才能让公司获得大的回报。”刘志才说,不注重研发就无法走出高质量之路。
目前,在“瓦大”旗下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所种植的蔬菜品种中,自主(或联合)研发的品种覆盖率就高达80%以上,产品主要直销长三角区域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瓦大”番茄采用现代设施大棚技术种植,收益比传统种植要高出4到5倍。吸引近200名当地人在这里就近就业,并学习栽植技术和管理技能。目前“瓦大”正在组建长三角鲜食番茄研究院,致力于让鲜食番茄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农业废弃物如何得到有效处理?在阜南,整个县域就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天然气田”。
在传统农牧大县、人口大县阜阳市阜南县,每年会产生约150万吨农作物秸秆和200万吨畜禽粪便。
“从资源调度的角度上来说,阜南县非常适合发展生物天然气。”阜南县林海生态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中伟说。生物天然气是通过把收集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和净化提纯产生的绿色低碳的生物天然气。同时,在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渣沼液还可生产有机肥。
阜南县林海生态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
阜南县政府与上海林海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按照“站田式”的布局,阜南在全县建设8个生物天然气生产站点、1个应急调峰中心站。达产后可处理全县177万头猪当量畜禽粪污、20万吨秸秆以及病死动物、餐厨垃圾等的协同处理,年产生物天然气4000万m³以上、有机肥20万吨。通过铺设270KM主干管网,统筹调度8个站点生产的生物天然气,实现县城及全县城乡的燃气供应全覆盖。
从资源依存度来看,发展生物天然气可成为化石天然气的重要补充。阜南“三全模式”即大力推进农业有机废弃物全利用、县域利用全覆盖、复合利用全循环,对环保、循环经济、农业等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今年3月,阜阳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生物天然气阜南“三全”模式推广现场会在阜南县召开,官方表示,要进一步明晰今年、3年和5年目标,努力向基本实现市域内全覆盖迈进。(记者 汪应智)
标签: